.jpg)
交易市场不断发展,资金 永不停息,真正的财富最终 落到掌握关键 信息的人们手中。
面对交易市场上的信息流,大多数时候交易者都脱离了 这一知识分支的结构。
我们了解皮包骨头,但无法将其系统地集成。
能力不足以支持欲望的阶段是痛苦的。
尤其是在市场上, 人性的任何角落都可以发挥到最大, 而不是一分钱一分一秒地打动 人心,但此时也恰恰是沉心打造力量的好时机。
因此,寻找改善认知的渠道,打开信息的边界并掌握关键知识成为当务之急。
美国银行货币策略师阿达什· 辛哈(AdahSinha)在给客户的一份报告中表示,让更多 国家参与到跨境支付中来,通过一座多央行 数字货币桥(简称m-CBDC),“随着时间的推移,可以增强( 中国的)地区影响力。
最终,这 很可能是中国的实际目标(也是更现实的目标),而不是任何取代美元作为全球 储备货币地位的企图。
” 辛哈补充说,中国需要一个“兼容和协调的系统”来使用中国人民银行的数字货币,而且已经有来自其他央行的信号表明,进入该领域的行动迫在眉睫。
其他地方也出现了行动的迹象。
例如, 泰国将于明年开始测试自己的零售数字货币, 计划 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全面实施。
本周,日本也开始试验将一种数字货币整合到其系统中的方法。
尚没有威胁 不过,美国的紧急程度似乎较低。
短期美元或维持震荡,大幅贬值概率或不大。
此前市场对美元贬值的担忧主要来自美联储的‘无限量’宽松,以及美国 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潜在风险。
但随着 疫情好转,经济复苏,美联储不大可能再进一步宽松,反而会择机讨论如何退出货币宽松。
目前也没有证据显示美联储会持续为财政赤字买单。
美联储已暗示,短期不会采取收益率曲线控制(YCC)帮助压低利率。
拜登政府也在试图通过收税为财政支出融资,以此降低财政赤字压力。
全球疫情方面,印度继续恶化, 巴西高位 回落,欧洲喜忧参半。
上周,印度每日 新增确诊病例数已经突破33万人,为疫情以来新高,而且无改善迹象。
美国、法国与意大利的新增确诊病例数边际回落,但 德国与西班牙 小幅上升。
巴西疫情有所改善,每日新增确诊人数相比前一周 下降近5万人。
死亡人数方面,印度上周的环比涨幅超过了70%,死亡人数是一个月前的10倍,情况令人担忧。
巴西的情况有所改观,新增死亡病例下降至每日约2600人。
除法国以外,其他欧洲国家死亡人数都有所下降。
疫苗接种方面,美国仍接种情况好于欧洲,目前美国接种两针的人口比例已接近27%,而德国、法国该比例仍不足8%。
美国服务业方面,最新数据显示,整体复苏态势有所放缓。
交通方面,上周美国机场安检人数下跌近4万人,降至135万人,这是该指标今年二月以来首次连续两周下降。
国内国际航班数也都小幅下降,回落到13.8万与1.35万架次。
不过,谷歌活动指数显示全美及各州民众外出频次继续上升,除堪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,其他州的外出活动都有小幅增加。
餐饮方面,上周美国民众在食品服务与饮料店的消费支出小幅回落,全美堂食活动指数延续了此前一周的下降趋势,但跌幅有收窄的趋势。
休闲、娱乐、住宿方面,与此前一周相比,休闲与住宿方面的消费也出现了下降,这也是连续两周下滑。
住宿支出较此前一周变化不大。
人民币汇率维持相对强势地位但不会持续升值 中国经济时报:人民币汇率是否会就此一路上行? 连平:自2017年至2020年,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曾有过多次较大幅度的双向 波动,运行区间在6.0—7.2。
影响这一时期汇率区间大幅波动的主要因素包括 中美经济增长水平差异、国际收支状况、中美 利差、中美博弈趋势以及 美元指数走势等。
其中中美博弈态势一度决定了汇率区间方向性波动及其幅度。
随着美国新政府上台,中美在经贸领域的博弈相对缓和,对汇率的影响趋于淡化,而中美经济增长水平差异、国际收支状况以及中美利差变化等经济层面的影响则加大。
未来一个时期,中国经济增长将保持中高速水平、国际收支仍将出现双顺差、中国利率水平仍将高于美国等一系列因素,决定了人民币汇率仍维持相对强势地位。
但一系列因素或变量仍 有可能推动美元 阶段性升值和人民币阶段性贬值,从而形成双向波动的格局,人民币汇率难以走出一马平川的升值态势。
美国新政府正在筹划和推动新一轮财政刺激计划,计划近期推出6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方案。
尽管这一计划落实会有一系列困难,但对美国经济未来的乐观预期和部分举措落地之后带来的实际效应,有可能成为美元阶段性 走强的动力之一。
随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并在高位波动,美国通胀水平明显上升。
通常美国货币政策在应对物价上涨方面会有一个滞后期,但货币政策收紧迟早会来。
尽管美联储近期并没明确表态加息,但已经显现出对未来通胀发展的些许担忧。
2021年下半年,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将卷土重来,甚至会一波强于一波,年底和明年初将会显现出加息的政策窗口。
近一年来,中美利差已持续收窄。
2020年11月20日,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差到达2.48%顶点;截至2021年5月28日已降至1.4%。
一旦美国加息,而我国大概率不会迅速跟进,中美利差就会进一步收窄,甚至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反向利差。
中美之间利差格局的变化及伴随而来的美元流动性收紧,必将给美元走强带来不小的推动。
由于欧元在美元指数构成中约占到60%的重要比重,通常欧元的变化会对美元指数产生不小的影响。
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,美国经济的多方面表现将优于欧元区,后者的经济复苏和疫情改善程度则弱于美国,从而可能形成阶段性由于欧元走弱带来美元指数走强。
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,大宗商品价格将在高位波动,之后趋稳并有可能逐步下行,从而有利于减缓美元贬值压力。
迄今为止,美元和美国国债市场仍是全球重要的避险港湾。
全球地缘政治等因素带来的风险会造成国际避险资金青睐美元债券,从而阶段性推高美元需求。